English

实现德育目标的通途

1998-01-16 来源:光明日报 白铭欣 我有话说

学校德育工作在培养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中,怎么体现德育自身的特点、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真正使学生吸纳更多的营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突破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使学校德育有实效性。为此必须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明确而可行的要求,有切实的内容,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基础。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校德育工作既成不了气候,也难以尽到自己的责任。笔者1996年在大连的一次德育研讨会上,提出学校德育工作以做三种人为主要要求展开,即教育学生做不妨碍别人的,做有责任感的人,做有贡献的人。有些学校循此思路开展德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提出学校德育工作以做“三种人”为主要教育要求展开,其目的是在于使学校德育工作更能贴近学生,更能实实在在,更能取得实效,即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做三种人”的教育并不是学校德育的全部,但却能够为德育工作涉及到的问题打下基础或提供“条件”,因此可以做为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的主要教育要求。

做不妨碍别人的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立足点就在学生自身,起点在与人交往的一切活动之中,要求不高,又实在可行,使学生始终在主体自律之中。“不妨碍别人”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并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不妨碍别人”看似行为道德的内容,其实也包含了人与人关系最本质的一面,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条看作德育的基础。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不妨碍别人,从内心深处形成这种意识,从行为举动上形成这种表现,就意味着具有了做社会人的基本资格;整个社会大家都如此,社会精神文明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不妨碍别人”的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做有责任感的人。一个素质较高的人,首先是有责任感的人,深入思考下去,人的一切成就和成长的得失,都与责任感有关。这里所说的责任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与同志、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以及对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觉义务要求。做有责任感的人对学生既有处理好对人对事关系的具体意义,又有成长的奠基意义。一旦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品质,也就是他们逐步成熟的开始。更进一步的理解,有责任感的人,首先必须是不自私自利的人,凡事为个人打算,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可能形成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培养责任感,必然使德育工作注重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自觉义务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责任心。其次,责任感又是一种对社会的态度。关心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关心社会的要求并把社会的兴衰荣辱与自身的表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做为德育的内容,培养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够使学生投身于社会的事业,而不是做社会的“局外人”和“裁判者”。第三、责任感是一种信念和情感的体现。有了信念会产生实现信念的追求和实现信念的愿望,信念越深,责任感越强。有了某种情感才会产生满足情感的需要,产生一种驱动力和激情,这时才会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因此教育和帮助学生确立某种信念,使他们形成实现这种信念的需要和志向,永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的课题。第四,责任感又是主人翁感,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发挥主体积极性的表现。学生主人翁意识越突出,反映在责任感上就越有主动性。做为德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从正确的需要出发,树立主人翁精神,正是培养有责任感的人所不可少的。

教育学生做有责任感的人,是学生做人做事的一种基本要求。依此做为学校德育的一个要求能扩展到学生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教育学生做有责任感的人,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成为“主人”,当这种意识一旦在学生身上生成,就会产生极大的能量和教育效应,并成为他们做人的又一基础。

做有贡献的人。“做有贡献的人”,这种要求对在校学生看来似乎为时过早,其实却不然。所谓“贡献”是对社会的付出,这种“付出”价值的大小,决定了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学校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些人对社会有用,对祖国有用,甚至对人类有用。有贡献的人不是呼之即出的,要有个培养过程、准备过程。这个过程又是漫长的、艰巨的、得益于多种作用因素,又受制于多种条件。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充分地“给予”学生,为使他们贡献于社会打好基础。即给学生贡献于社会的意识和为他们能贡献社会创造基本条件。没有本事,没有实力,在现代社会生活是困难的。本事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与自身的奋进和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学校德育就要培养学生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和作出贡献而建树一种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永远是不可缺少的。做有贡献的人是一种思想境界,没有一定思想高度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不会这么高。学校德育培养学生做有贡献的人,是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使他们从小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基础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内容,当然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职责。

总括而言,做三种人的教育,能顺畅地使德育目标实现,是学校德育的工作务实并能产生明显教育效果的切实可行的通途。对学校德育而言,教育方向清楚了,内容丰富了,活动实在了,渠道拓宽了,学校、社会、家庭共识增多了,效果易显了,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所做为了。因此这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教育设想和实践的尝试。(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